《情緒教養:憤怒,常是挫敗/難過情緒的偽裝》
「憤怒」與「挫敗/難過」看似分在情緒象限的兩個端點、差異好像很大,但其實憤怒常是挫敗、難過的偽裝,尤其在年紀越小、越無法精準表達自己感受的孩子身上,越常見。
-------
有一次,有個朋友找我討論孩子學習樂器的困境。他提到五歲的孩子近日學鋼琴常會出現不想練習、嚷著「想放棄不想學」,情緒時而變得煩躁、容易生氣,但學琴這件事起初明明是孩子主動要求的,他們夫妻倆對孩子學琴的一致期待很單純,只希望孩子學得快樂就好。父母很樂意尊重孩子的意願,中止學琴,卻也免不了浮現「會不會半途而廢慣了,以後遇到困難就容易放棄?」的擔心。
一邊聽著他描述,我腦海裡不自覺一直浮現我家兒子學小提琴的畫面。他從三歲跟著幼兒園的才藝課開始學,直到現在,每天晚上都會練習拉琴,沿途也的確時常抱怨好難、生氣地說不想練習了。我觀察到他的生氣,大多是生自己的悶氣,尤其是在學完新曲目後,因為自己很急著想要拉好、卻又一直拉不好,總會變得異常煩躁。
我問他:「如果你真的學得很不開心,那我們暫時把小提琴課停掉好不好?等你又想學的時候我們再恢復上課。反正我們還有很多別的事情可以做。」(我真心覺得停掉沒關係,不是故意激他的)
他堅定地搖頭,告訴我:「不要停!」
接著,我再問:「還是我請老師不要太快教新曲子,讓你這一首曲子能夠再多些時間慢慢把它練好?」
他點頭。焦躁的情緒也逐漸變得和緩。
【孩子的生氣情緒背後,真正想訴說的是什麼?】
孩子內在的情緒歷程很隱微、也很玄妙,看似生氣、憤怒,但很多時候其實是發現自己的表現不如自己想像中那麼好,感到挫敗、難過的同時,也害怕面對那個不夠好的自己。所以他們自己也常糾結在「放棄」與「堅持」的兩端。即使我們一直跟他說「沒關係」,他們還是很難立即說服自己,甚至小腦袋一直轉不過來,情緒像鬼打牆一樣。
【願意自我覺察的父母,是孩子最豐盛的資產】
在朋友的身上,我看見他們家孩子最棒的資產,就是有一對很願意自我覺察的父母,時常深切自省、小心翼翼地避免投射自己的期待到孩子身上,或是把自己的負向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、隨孩子的負向情緒起舞。而當父母有這樣的覺察習慣時,基本上就會愈加遠離我們所擔心的那種父母樣貌。
如此一來,討論細部做法才有意義,也才容易看得到效果。
【透過不斷對話,陪伴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狀態】
五歲孩子的認知能力未臻成熟,包括在他們的小腦袋瓜裡面,對於「0與1之間,其實還存在著小數點」這件事還無法理解,也常常任由情緒能量亂竄,搞不清楚自己在氣什麼。 這時候我們可以做的是:幫他們釐清楚! 例如陪他對話,問他:「爸比/媽咪感覺到你有點生氣,但不是很清楚你在氣什麼?你願意跟我說嗎?」
此時,他們不一定說得出來,如果說不出來,可以加入一些具體的舉例或選項的引導,例如:「是氣老師教太難呢?還是氣自己彈不好?還是氣別的?」 把這當一個對話的開端,同時也是在示範「爸比/媽咪在乎你的感受,也很樂意陪你認識你自己的情緒與感受」。 無論最終孩子是否繼續學琴,這段陪伴他們認識與接觸自己情緒的歷程,都很珍貴!也可免去我們擔心「孩子會不會在每次需要練習、又遇到辛苦的時候就放棄,變得很容易逃避、半途而廢?」的疑慮。
-----〈教養練習題〉-----
下一次,當孩子開始「歡必霸」時,不妨停下腳步思考一下:孩子的憤怒,是不是挫敗/難過情緒的偽裝?
-----延伸推薦:實用的情緒教育橋樑書-----
《我的感覺》系列小書裡,有很多經典的語句我都很喜歡。
例如在《我的感覺─我很難過》中:
「我不喜歡難過!我要難過的感覺消失。」
『可是,每個人都有難過的時候。』
引導孩子了解:面對負向情緒,可以用「涵容」取代「排除」。
🎉《我的感覺》改版全新推出 🎉
👉博客來︱ bit.ly/2Gu4jhG
👉親子天下Shopping︱bit.ly/2rPW643
-----延伸閱讀:孩子鬧情緒,父母不能做的事-----
https://goo.gl/dQsEYn